查看原文
其他

第三讲 | 迎接新文科时代,你准备好了吗?

范周 言之有范 2023-04-03


今日看点

近日,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组织了学院老师为学生录制网络课程,供大家学习。范周教授精心筹备“通识课程九讲”课程内容,并将课程以公益形式向全网公布,期望大家在特殊时期能够停课不停学、光阴不虚度。据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20年2月29日21:00,该课程自上线以来全网累计观看量已达70.9万。今天为大家带来的是第三讲内容:迎接新文科时代,你准备好了吗?



爱因斯坦认为“真正的科学和真正的音乐需要同样的思维。”可以说,人类社会中很多发展成果,其实是多个学科共同融合的结果。生活中,这种艺术与科学完美融合的案例随处可见,比如达芬奇的黄金分割比例,既是古代西方古典主义美学的基石,又成为人体解剖学等科学原理的基础。回归现实,如今的时代发展变革越来越快、融合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传统的文科理科界限日趋模糊,2018年10月,教育部、科技部等13个部门正式联合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新文科时代已经来临,你准备好了吗?


新文科:一场学科融合的盛宴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到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2019年4月23日,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等8省市发布高考综合改革实施方案。8省市均将试行“3+1+2”高考新模式,将从2018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


高考制度改革下,文科和理科不再有明显界限,比如我校艺术类考试中,学生既可以选择传统的语数外三科考试,也可以选择文史哲的科目考试,这是文理融合的趋势。在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方面,复合型人才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变革方向。


实际上,“新文科”这一概念由美国希拉姆学院于2017年率先提出,是指对传统文科进行学科重组、文理交叉,即把新技术融入哲学、文学、语言等诸如此类的课程中,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跨学科学习。


根据定义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新文科”:一是一定要进行学科的重组和交叉,新型交叉学科在近几年就这样诞生。比如“文化产业”专业,就被教育部的专业目录归为新型交叉学科;二是要把新技术融入到人文社科的不同门类当中。因此,文科实验室建设应当提到议事日程。三是要给学生提供综合性的跨学科学习,而不能是什么就只学什么,学什么就只干什么。



新文科究竟“新”在哪?


传统文科重视专业培养,专业划分明显,学科建设任务清晰,但是人才培养难以博通,容易形成专业壁垒,制约人才全面发展。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科。传统文科教育完成了其担负的历史使命;新文科的提出,是时代赋予的新使命,两者并不是简单的替代关系。那么,新文科究竟新在何处?新文科的提出赋予了新的使命,也倒推高校要形成一种融会贯通的复合人才观。



一是“新”在学科协同,要更契合时代需求。新文科是对传统文科的提升,试图打破专业壁垒和学科障碍,以广博的学术视角、开阔的问题意识和深厚的学术积累为基础。例如,在《阿凡达》电影中,传统的导演体系被推翻,技术革命让这部电影75%的镜头由计算机合成,以人表演为核心、导演为核心的传统制造化被数字模拟技术所替代。因此,高校必须要打破过去那种为学生提供专业学习当中的多重壁垒,为学生提供更契合现代社会需求的素养训练。


二是“新”在思维体系:要重塑价值观念。新文科并不是简单的文科加技术,它是要借助现代科技重塑我们的价值观念和思维体系。近两年提的较多技术层面的是AR、VR、AI技术等等。但许多人没有意识到的是,人工智能里头最重要的不是技术,而是观念、是道德、是伦理、是社会需要的精准化服务,在技术更迭背景下,我们需要重塑价值观念和思维体系。


三是“新”在人才培养:要夯实知识基础。不能“干什么学什么,学什么只能干什么”。一个普遍的现象是现在大部分学生毕业以后,到工作岗位需要重新学习。以媒体为例,未来的新闻工作一定不会是单一化的,而是中央厨房的融媒体式工作。在澳大利亚ABC国家电视台,均是融媒体发展模式,集平面、视频、声音于一体,通过网络云数据依托,进行现代化的智能分发,一个人就可以完成一个新闻全过程。因此,未来需要的是多领域的复合型人才,这就需要我们基础要牢实、知识要夯实。


由此引申,那么你认为新文科时代下,哪些传统文科将会迎来哪些变革?我们应该如何适应这个新时代而不被时代所淘汰?


身处新文科时代,你如何适应这个时代?


1

新文科时代要更加注重通识教育


我认为新文科时代要更加注重通识教育,就学习方向而言,应当从专业学科拓展到多领域学习,成为一个杂家学者,而不仅仅局限于本专业领域内的专业学习。因此,在新文科时代下,我们的专业学习视野应当更加开拓、更加宽泛,要更加注重通识教育课程内容。目前,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下设多个专业方向,比如制片管理、公共文化与创意设计、文化经济与贸易等等,但是在学科课程设置上,其通识课程内容占较大比重,在培养综合人才的基础之上,也细化专业人才的培养。



2

新文科时代学习要宽口径、厚基础



荀子的《劝学》曾说“君子曰:学不可以已。”新文科时代下的学习要做到宽口径、厚基础,既有重视专业基础知识的教育,又重视实践技能的教育;既要重视多领域内容学习,也要注重厚积薄发,真正做到“活到老,学到老”,这就要求我们做到以下几点:


博古通今做学问


新文科时代下不仅要求要有本专业的良好基础,更要学习文史类知识、法律学知识、艺术学知识等,不断让自己博学,成为文化杂家。博览群书,在学习过程中要有系统的读书计划,要把经典著作作为打好学术基础的重要前提。要读好文史哲、“管艺传”以及其他相关领域的书籍。


钱钟书的造极之作《管锥篇》则基本写定于中国历史中特殊的十年时期,但是重要的参考资料——“整整五麻袋读书笔记”,在厚厚的灰尘中清理出来,是钱钟书数十年博览群书的摘录和心得。《管锥篇》以文艺为主,囊括文、史、哲各个方面;既有从古到今、从中到外的重要典籍的大量引用,又征引别人不经意或不屑援引的笔记、小说、戏曲。据统计,全书共征引四千位作家的上万种著作,其中征引的西方学者和作家达千人以上,征到一千七百八十种包括数种语言的著作。内容之广博,实为空前。



学贯中西多读书


最近我在组织研究生和博士生读书时,多次强调要多读有影响力的原著。既要好读书,也要读好书,学会选择经典著作。没有充分的知识积累,就如同一个房子盖在沙漠里,地基不牢。


顶天立地多实践


“顶天立地”也是我的治学思想。四十年来,我一直强调要学以致用,学习和实践一定要结合,既要重视理论基础又要提升实践基础。做学问不能仅在天上飘着,而应该真正能落地、接地气。


总之,天下之事,非新无以为进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学科建设亦应与时俱进。可以预见,今后从无到有的新兴文科专业将层出不穷,为社会培养更多专业素养高、综合实力强的跨学科、复合型、实践型人才,也将成为备受欢迎的香饽饽。


视频观看直通车:您可以在哔哩哔哩、微博、今日头条、虎牙直播、网易公开课、百家号、抖音、西瓜视频搜索相关账号,观看课程。



精选课程反馈

ž  

朱同学:


随着经济与全球化的发展,跨学科研究变得更为普遍。在这种时代转变的大背景下,作为新文科生需要顺应时代潮流,“宽口径,厚基础”扎扎实实做学问,在时代潮流之中做弄潮儿,培养自己的思辨能力、批判精神与创新思维为往圣继学问。正如范院长所说,我们需要:博古通今做学问、学贯中西多读书、顶天立地多实践。争做新时代的优秀文科生,为社会建设、国家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


姜同学:


在科技进步和传播方式变化的今天,要养成学科融合的新文科思想。互联网和多种功能的融合带来了新的文化形态,同时也改变了教育知识的存在方式,优质知识的广泛普及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更多机遇。


孙同学:


面对文科新时代,我们不仅仅要学习文化产业的相关理论和知识,还要借助现代科技塑造我们的价值观念和思维体系,将学习领域拓展到多领域。


庞同学:


这次网课的内容主要是通识教育,涉及的知识面很广,比起传统的上课,可能更像一次有趣的科普讲堂。这次课让我学会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让我了解了新文科,明白未来学科的界限会模糊,通识学科的巨大价值与意义。


参考文献:

孔庆茂,钱钟书传[M],江苏文艺出版社,1992(198)

王之康,新文科:一场学术融合的盛宴[N],中国科学报,2019(05)



END



视觉设计 | 周   昂

责        编 | 孙   巍

美        编 | 路俊迪


推荐阅读



@年轻学者们:一起探索新时代治学之道!

第一讲 | 面对灾难,不倒的是精神,永恒的是情操

范周 | 绷紧弦、吃住劲,打赢疫情防控北京阻击战

范周 | 耐心点,拐点还没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